当前位置: 吃瓜网 » 未分类 » 正文内容

道家最厉害的医学

时间:2022年02月13日 17:36:54来源:吃瓜网 作者:佚名浏览:(38)次
[导读] 伤寒论张仲景厉害吗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

伤寒论张仲景厉害吗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1]。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没有 白话文的 只有注释的版本 白文就是只有原文,没有注解的《伤寒论》版本,自己觉得,先把原文读熟了,甚至背下来,这样再看带注解的比较好,但是这样的《伤寒论》版本不好找,尤其好一些的(指善本),更是难寻,所以把自己学习用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1、明朝赵开美的《仲景全书》中,影宋本《伤寒论》是祖本也是最好的,但原本(1599年刊本)只有5、6本存世,当然是可遇不可求了。 2、民国时期名医恽铁樵委托商务书馆影印的宋版《伤寒论》,实际是从掘川济影宋刊本再印的。(中医书局的也是这个的影印本) 3、重庆中医学会重辑本(此书还有一个校注本) 4、上海科技1970年排印本 5、柯氏武昌医学馆刊本 6、人民卫生《金匮玉函经》本(此为林亿等校的别本《伤寒论》) 7、《伤寒论》校注,刘渡舟本

道家最厉害的医学

道教医学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我是个道士

很多啊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老子中经》、《黄庭内景经》、《太清中黄真经》、《黄帝内经》、《黄 庭 内 外 玉 景 经》、张仲景《伤寒论》、孙思邈《千金要方》、孙思邈《千金翼方》等等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不离“老子”的......!圣经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它肇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医学中的瑰宝。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道教医学,它显示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物同源论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炁","炁"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抟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玉铨》)人类模拟自然的一切手段,包括道教医学中提取药物的种种方法和治疗手段都是以人物同源论为基础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之即为人法地而生,地法天而行,天的运行是循着道的,道便指自然,实际上是要求人"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道教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痛丛生。

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会使人产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象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而造成疾病的发生,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不但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之中。葛洪曰:"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人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 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犹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沾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传矣"。(《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这段话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向往。幻想人也能像某些自然物一样永世长存。

道教人生哲学提倡修道成仙,追求长生不死,这种信仰和理论促使其信奉者孜孜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伴随"内以养己"的炁功,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以达到祛病延年、强健体魄的目的。并在修炼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养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术,它包括了服饵外用、内丹导引等。在对不死之药的代代相继追求中,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曾炽盛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如张仲景《伤寒论》、孙思邈《千金要方》、孙思邈《千金翼方》等。

《道德经》《南华经》《老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dhfzz.cn/289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189501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